2014年11月11日,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侦查处在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一处民房查获大量假酒。
“希望2015多点蓝天。”这是华西都市报一位读者,在本报“2015新闻日历定制”栏目中说出的心声。当然,关注环保的读者远远不止一人。在“2015新闻定制”的读者反馈中,“除霾”成为最热词汇之一。而这样的热话题,也将走进今年的全省两会。
今天,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启大幕,环境与食品安全依然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才能让污染环境、生产违法食品的不法行为及时得到制止;让污染环境、制造有毒有害食品的不法分子得到法律制裁?
围绕这个话题,今天,华西都市报关注了两个“特殊”的人。他们的工作与政协委员们所反映的问题息息相关,他们的成功与否,将关系着全川8000多万人环境与食品安全。他们就是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侦查处的王强(化名)与刘军(化名),被老百姓习惯称为“环保警察”。
从治安民警转型“环保警察”
2014年2月的一天,干了十多年刑侦工作的民警王强突然接到了上级指令,他被抽调到四川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侦查处工作。当他报到时,才发现这个新成立处室,除了他以外,就只有一位高个子戴眼镜的民警刘军,而刘军原本是一名治安民警。
新处室的成立,是因为2013年四川省制定依法治省纲要,提出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领域执法力度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力度。2014年初,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侦查处正式成立,他们都是经过上级层层筛选出来的组成人员,共同的特点是:来自办案一线,有着十年以上办案经验,正当壮年吃得苦。
记者见到王强时,他正呆在一间10平方米不到的房间,办公桌上堆放着各类环境案件的文件材料,书柜里,《环保法》和《刑法》的书典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王强一边整理着下周的办案材料,一边说,“在这个处室,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2014年全年365天里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剩下的时间都在处理案件的案头工作。”
他们身肩着责任,心细如发 200平方米空地寻蛛丝马迹
这个处室,成立得较为低调。一年来,究竟做了些什么,并不被大众所知晓。然而1月中旬,四川省破获的一起全省近年来最大的一起环境污染事故,让王强与刘军走进了公众视野。环境食品警察这个名称也渐渐热了起来。
环境食品警察,全省仅两个人。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只有两个人的处室,承担起了处置四川公安及相关行政部门查办食品药品及环境污染案件行政衔接的重任。虽然,只有两人,但他们能够组织全省警力,整合质检、工商、环保等多个相关单位的力量,集中查办案件,专门打击全省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假冒伪劣行为。在必要情况下这个处室可以不受地方干预,直接办案。
2014年夏天,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侦查处接到了河流遭遇严重污染的重大警情。他们当即联合当地警方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同刑侦案件不同,环境污染的现场往往是“第二现场”,民警沿着河流向上游寻找,终于在一处200平方米的空地上找到了倾倒废料的第一现场。接下来的情节便和破凶案一样,在蛛丝马迹中找寻线索,被碾平的地面,摩擦痕迹,诸多线索将破案方向指向了一种东西——铁桶,而装载铁桶的工具只有货车。于是,民警调取了近三个月来,相关地点附近路段的50个天网和社会监控,从上万辆货车中挑选。一个星期后,匹配的货车终于出现。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案件得以彻底侦破。
王强说,一直以来,食品药品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查办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拿环境污染来说,环保部门先期介入,但很多环境案件都是取证难,很多案件因证据不足构不成犯罪,环保部门只能通过文书告知,处罚整改等这类行政措施进行处罚,能移交到公安机关手上的刑事案件很少。而行政处罚缺乏力度,罚不责众,让大量的违法人员和企业有恃无恐。”
作为公安系统查办环境案件的牵头单位,“环境警察”可以组织全省警力集中办案。王强说,在查办案件中,如果遇到突发或者场面失控的情形下,环境警察还可申请特警参与其中。
乔装取证 他们今天是民工 明天是老板
“环境食品案件的关键是取证,但发生犯罪的地点往往比较隐蔽,甚至有严格的把守。”王强说,为了拿到证据,他和同事常常需要乔装取证。他自己算了算,这一年下来,他扮演过老板、农民、推销员等七八个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些角色,他和同事随身携带一些乔装的道具:发套、西装、草帽、豪车钥匙……
而在环境案件中,很多不法分子本身就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警惕性和反侦查意识很强,只要一不留神,偃旗息鼓,追踪数月的线索就会转瞬即逝。王强还记得,有一次抓到一个假酒企业的证据,他装扮成村民,挑着菜清晨上山,接近厂区取证。
长期与之打交道的民警早已练就出了“强大的内心”,一天没结果,等到第二天,一个月没结果,等到两个月,不等到目标绝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当大家的信心都快磨没时,重要的线索就来了。”王强笑称。
在去年办一起环境污染大案时,他和同事刘军在现场一待就是十多天,每天只睡得了三个小时。而在破获这起环境污染案中,为了找到匹配的货车,王强和刘军组织了十多名民警,一帧一帧地查看了两个天网监控,足足耗了一个星期,排查大货车上万辆,眼药水都用了好几瓶,终于找到了涉事车辆。
“此道不孤,也许过了春节就将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让王强与刘军略感欣慰的是,下一步,这个处室将增加到6名成员,从全省的多个警种抽调办案专家。
他们被赋予权力
提前介入 不受“干预”第一时间取证污染现场
“环境警察最大的优势,就是往往要依靠专门部门和技术的支持。”王强说,“环境警察”的天生优势在于具备了“提前介入权”,警察可以同环保部门一起搜集证据,从而第一时间立案调查。在接到环境污染投诉后,他们会第一时间联系环保部门一同到场,并对污染现场取证。
与单一的刑事案件不同,环境案件覆盖面广,离不开众多部门的配合,比如在具体案件中,环保部门需要为取证和污染物鉴定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其他单位还需要提供与案件相关的人员信息。在案件调查的整个阶段,相关技术部门均会参与其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有了环境警察,就像吸铁石一样,将各个部门整合成一个整体,协同作战。”王强说,公安机关加强了同环保部门的行刑衔接,今后,大量违法案件将由环保部门移交公安机关,更多的违法人员不仅会受到行政处罚,更有可能处以行政拘留,震慑力度不言而喻。在必要情况下,环境警察有权直接参与查办,不受个别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左右。
|